1985年,美国的布朗和古斯坦因博士以全新的角度论述了脂蛋白代谢机理:人体血液中固有的一种载脂蛋白——高密度脂蛋白(HDL) 能够驱动胆固醇逆转运,通过逆转运作用把血液组织中过剩的胆固醇等“血液垃圾”携带经肝脏分解,逆向排出体外, 同时高密度脂蛋白(HDL)具有逆转内皮功能不良、刺激前列环素(它具有扩血管和抗血栓形成作用)生成、抑制内皮细胞凋亡、 减少血小板聚集、抑制低密度脂蛋白(LDL)氧化等多种功能。这一理论奠定了脂蛋白代谢的理论基础。由于这两位博士的突出贡献, 被授予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。
高密度脂蛋白(HDL)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和细胞中过多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,将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、 血小板颗粒剥离下来带回肝脏,转化为胆酸,最后变成胆汁,经胆道、肠道排出体外。故HDL被誉为“血管清道夫”。 高密度脂蛋白(HDL)代谢理论的发明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颗原子弹,它的爆炸力和冲击波蔓延了几十年,很多人一辈子为此呕心沥血, 因为谁能大幅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(HDL),谁就解决了冠心病甚至是整个心脑血管疾病问题,谁就能把人类寿命从理论上延长几十年。
(1)美国心脑血管病学会实验数据表明:每100ml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(HDL)升高1mg,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将下降3~4%。
(2)流行病学考察表明:HDL<0.907mmol/L时,冠心病发病危险性为HDL>1.68时的8倍;HDL每升高0.5,冠心病的发病率下降 50%。
美国三位知名医学科学家Furchgott、Ignarro和Murad研究发明:一氧化氮(NO)作为信号分子, 使血管扩张而辅助控制血液流向人体各个部位,可以起到坚持血管清洁、预防中风、坚持正常血压的效果。 因此,美国上述三位科学家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,
一氧化氮(NO)造就诺贝尔旋风!
一氧化氮对心血管医药而言是一个革命性的重大发明,一氧化氮在内皮细胞里面产生,它能够:
①舒张血管平滑肌;
②降低血压;
③对心脏的维护功能;
④降低总胆固醇和避免低密度脂蛋白氧化,解决心血管问题;
⑤辅助调节胰岛素分泌;
⑥避免脑中风,预防老年痴呆症。
早在400年前,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螃蟹壳应用的记载,这是甲壳素早期的应用记录。
1811年,法国H.Braconnot教授最早分别出甲壳素。
1859年法国C.Rouget第一次分别出壳聚糖,命名为Chitosan。
20世纪下半叶,随着对纤维素、蛋白质和甲壳素及其他糖类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,有机化学出生和发展起来。 甲壳素的研究重心也从欧洲转向日本。
1977年英国Muzzarelli教授发动并主持了第一届甲壳素和壳聚糖国际会议,以后每2年召开一次。在1991年的会议上, 美、欧的医学科技界、营养食品研究机构将其誉为“第六要素”。
我国于1952年开始研究,20世纪90年代是研究的全盛时期。1997年,研究开发课题列入国家科委九五攻关计划, 归属863计划。2000年前后酶法生产壳寡糖的方法被攻克,是当今国内外研究、开发的重点领域。
甲壳素在医药和卫生资料方面的应用研究由来已久,既做成药物使用,也能做药物的载体;既能治病,也能保健, 而且对人体没有毒性。排脂降脂效果突出,具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,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杰出功效,降脂机理奇特: ①阻止吸收,直接排脂:②阻断胆固醇“肠肝循环”。
绞股蓝始载于《救荒本草》,云:"绞股蓝,生田野中,延蔓而生,叶似小蓝叶,短小较薄,边有锯齿,又似痢见草, 叶亦软,淡绿五叶攒生一处,开小花,黄色,亦有开白花者,结子如豌豆大,生则青色,熟则紫黑色,叶味甜。 "据其生长环境及形态特征,其所述即本种。明朝初期,庶草荒芜,民不聊生。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棣,自幼好学, 能辞善赋。朱棣考核可救饥馑的野生植物414种,证实其花实根干皮叶之可食者,分草、木、谷、果、菜五部,逐一绘图说明, 取名《救荒本草》,以备荒年充饥之用。是书刊于1404年,在食疗与营养学方面有着相当大的贡献。被 后人誉为“南方人参”的绞股蓝,首次被收录在此书中。
绞股蓝是医学界公认的天然中草药中调节血脂、抗击心脑血管疾病的“第一功臣”。1986年,国家科委在“星火计划”中, 把绞股蓝列为待开发的“名贵中药材”之首位,2002年3月5日国家卫生部将其列入保健品名单。
绞股蓝的功效作用:
(1)降血压、降血脂、降血糖,增进血液循环;
(2)抗动脉硬化、抑制血栓形成,治疗心血管疾病;
(3)抗自由基,激活人体细胞,延缓衰老,改善大脑机能;
(4)健脾胃、抑制肥胖、解疲劳,镇静安神;
(5)抗癌防癌,抑制杀灭癌细胞;
(6)增强人体淋巴细胞活性,提高免疫力;
(7)消炎止痛,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;
(8)调节内分泌,促代谢,治便秘,具有乌发及美容作用;
(9)消除激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。
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,是一种抗氧化剂和辅酶,参加人体内多种代谢功能, 对坚持细胞和血管基质的完整性及增强人体抵抗力,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。 目前广泛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、过敏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的辅助解决, 并用于增进创伤愈合及解决克山病。20世纪70年代以来,还发明该药对解决感冒、肿瘤、 动脉粥样硬化、精神病、早期肝硬化、麻风病等有一定效果。 近年来临床应用维生素C解决心脑血管等疾病,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。
现代医学领域对维生素C的新用途:
(1)防治动脉粥样硬化;
(2)预防中风;
(3)预防血栓;
(4)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;
(5)防治癌肿;
(6)抗衰老;
(7)改善重症手术患者预后;
(8)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,能使临床症状改善,体重增加。
——摘自《老药焕青春临床新用途》一书312页
1、攀达康可降低总胆固醇(TC)含量 ——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和,是临床血脂剖析的重要指标, 总胆固醇升高,会诱导各种疾病的产生。降低总胆固醇含量,尤其可降低心脑血管问题产生的危险性。
2、攀达康可降低甘油三酯(TG)含量 ——甘油三酯高对人体损伤严重:如果在心脏,可引起冠心病、心梗;如果在大脑, 可产生脑卒中、中风;如果产生在眼底,会导致视力下降、失明;如果在肾脏,可引起肾衰。降低甘油三酯, 能预防多种疾病隐患的产生。
3、攀达康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(HDL)含量
——HDL被称为“血管维护因子”,提高HDL可抑制、逆转动脉粥样硬化、
维护血管、改善供血,预防血栓,从而改善心脑血管问题。经国家卫生部检测认证,服用攀达康一个月平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
(HDL)13.6mg/dl。
攀达康双管齐下:
一方面,通过增进一氧化氮(NO)合成,舒张软化血管,保障供血,迅速平稳症状,使病情逆转;
另一方面,提升高密度脂蛋白(HDL)含量,清除血管壁上沉积的血垢,从源头上解决血管梗塞,
畅通软化血管。
1、攀达康升高HDL和增进NO合成、抗氧化等功能,都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来实现的。
2、其同类产品,大多是通过外源强行导入溶栓和扩张血管的化学药物,只能暂时平稳症状且具有副作用, 不能调动人体自身免疫机能,不能从源头上阻断病根。
所以,攀达康与其同类产品在实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,能从源头上阻断心脑血管危险因素。
(1)动物试验:给大鼠喂养普通饲料五天,取血,丈量TG、TC、HDL含量,根据TC水平将动物随机分为高脂对比组、 三个受试组。自试验开始,各组动物均换成高脂饲料,受试组给予不同剂量攀达康,高脂对比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,连续20天, 取血丈量,数据表明:各剂量组血清TC、TG与高脂对比组明显降低,血清HDL-C与高脂对比组比明显升高。
(2)临床试验:对60例高脂血症患者服用攀达康每次二粒,每日二次,连续30天,结果显示:攀达康能明显降低甘油三酯(TG)、 降低胆固醇(TC)、升高高密度脂蛋白(HDL)。
(1)抑制动脉硬化:攀达康对培养的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(PAI-1)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 与对比组比较,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PAI-1的浓度明显降低(约为对比组的50%)。
(2)舒张血管,降低血压,改善末梢血液循环;攀达康对体外离体小血管有明显的舒张作用,该作用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, 可能与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(eNOS)活性有关。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越高,一氧化氮(NO)合成增加引起血管舒张 ,达到降低和平稳血压,改善末梢血液循环的作用。
(3)动物实验:对产生动脉硬化的动物灌胃攀达康,一个月后,解剖实验动物,发明硬化的动脉壁脂质冷静减少, 在粥样硬化区有大量巨噬细胞,参加坏死组织的清理。
(4)预防试验:随机将120只动物分成四组,同时喂同样高脂饲料,实验组采取三个不同剂量攀达康, 对比组加同体积蒸馏水,结果显示,实验组血脂含量,动脉壁的胆固醇含量明显低于对比组,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的斑块产生率 实验组为21%,而对比组为93%,且实验组较对比组明显轻微,证明攀达康有明显预防和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。
(5)抗疲劳、抗衰老试验: 延长细胞寿命:在人体细胞培养试验中,攀达康能令细胞滋生至59代,其他产品只能令细胞滋生到51代, 攀达康延长细胞寿命达15.7%。由此可见,攀达康延长人体细胞寿命、抗衰老功效确切。